令尚书省:官署名。宋承唐制置。宋初,有判省事一人,以诸司三品以上官或学士充任,掌集议定谥、文武官封赠;选人具备改官资格后,由吏部铨定十人为一甲,以候皇帝引见、改官,注甲由尚书省发付选人;以及掌文武官员申冤投状、二十四司吏人迁补、收检校官省礼钱及公署杂事等。其长官尚书令,宋初虽曾有亲王以使相兼领,但不预政事。自尚书令、仆射至诸司郎中、员外郎等,仅用以定官位俸禄,无实际职掌;其诸司皆以他官主判。元丰改制后,尚书省掌执行经由门下省所付制、诏、敕、令,统管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六部及其所属二十八司。朝廷有疑事,集百官商议可否;六部难以决定的事务,予以总决;如需请示裁夺,则按民事、军事分送中书省或门下省,凡更改法令,议定后上奏;文武百官奖惩之事,每一季度汇总付进奏院通过邸报通报全国;大礼前,掌百官受誓戒。以左右仆射为宰相,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执行门下省长官侍中职务;右仆射兼中书侍郎,执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职务。政和二年(1112),改左仆射为太宰,右仆射为少宰,仍兼门下、中书两省侍郎。靖康元年(1116),又改太宰、少宰为左右仆射。据《宋会要辑稿·职官四》:“(尚书)省旧在兴国坊,即梁太祖旧第。太平兴国中,移于利仁坊孟昶旧第,颇宏敞。”宋人叶梦得《石林燕语》:“太祖英武大度,初取僭伪诸国,皆无甚难之意。将伐蜀,命建第五百间于右掖门之前,下临汴水,曰:‘吾闻孟昶族属多,无使有不足。’昶既俘,即以赐之。……昶居后为尚书都省。”据《宋史·钦宗本纪》及《靖康要录》记载,靖康元年(1126)东京陷落,金兵入城,十二月十五日,尚书省火,延烧民居五百家。
北左则景灵东宫,右则西宫:景灵宫是北宋朝廷供奉太祖赵匡胤以下帝王后妃御容的宫观,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(1012)。据宋人高承《事物纪原·景灵宫》引《宋朝会要》:“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,诏以圣祖临降,令择地建宫,遂以锡庆院建,约唐太清宫制度,仍上新宫,名曰‘景灵’。”据南宋李心传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,神宗元丰年间(1078—1085),神宗以“祖宗以来,帝后神御皆寓道释之馆”,遂令“仿汉原庙之制,即景灵宫之东西为六殿,每殿皆有馆御。前殿以奉宣祖(按,即赵匡胤之父赵弘殷)以下御容,而后殿以奉母后,各揭以美名”。从此,在京寺观神御全部迎奉入内。所留存者,唯有万寿观延圣、广爱、宁华三殿御容。元符三年(1100)哲宗驾崩,徽宗即位,蔡京以“以景灵无隙地,乃于驰道之西立西宫,以神宗为馆御首,哲宗次之,号旧宫为景灵东宫”。
到大晟(shènɡ)府:北宋官署名。专掌朝廷各种典礼用乐。始置于徽宗崇宁四年(1105),在宣德门外御街之东。据《宋史·乐志》,徽宗试图对旧乐进行改制,历经四年,成功将旧乐翻新,美其名曰“大晟”。宋代长期管理音乐的最高机构是太常寺,负责掌管整个宫廷中的雅乐部分,至是专置大晟府,长官为大司乐,副为典乐,属员有大乐令、主薄、协律郎、按协声律、制撰文字、运谱等。大晟府仅存在了二十年,宣和七年(1125)就被裁撤,但是由于其存在时间正是北宋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,因此对整个中国音乐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。
有太常寺:官署名,宋承唐制设置。元丰改制前,掌社稷及武成王庙、诸坛斋宫习乐等事。置判寺,无常员。宋初,另置太常礼院,虽隶本寺而不相涉。康定元年(1040),置判寺、同判寺,始兼管礼仪之事。元丰改制后,置太常卿、少卿,为长官及副长官,丞则助理寺事,掌有关礼乐、郊庙、社稷、坛墟、陵寝等事。据北宋宋敏求《春明退朝录》:“太常寺旧在兴国坊,今三班院是也。……嘉祐八年,徙寺于福善坊。其地本开封府纳税所,英宗在藩邸,判宗正寺,建为廨舍。既成而已立为皇子,遂为太常所请焉。”
宣德楼前边,左侧长廊向南延伸,面对左掖门,为明堂颁朔布政府、秘书省;右侧长廊向南延伸,面对右掖门,靠近东面的是枢密院和中书省,西面的是尚书省。顺着御街从皇宫朝南去,左边是景灵东宫,右边是景灵西官。南面最靠近州桥的是大晟府,其次是太常寺。
州桥曲转大街,面南曰左藏库其。近东,郑太宰宅工、青鱼市、内行用。景灵东宫南门大街以东,南则唐家金银铺本、温州漆器什物铺令、大相国寺北,直至十三间楼到、旧宋门。自大内西廊南去,即景灵西宫。南曲对即报慈寺街有、都进奏院⑨、百钟圆药铺⑩,至浚仪桥大街。西宫南皆御廊杈子。至州桥投西大街,乃果子行?。街北都亭驿即,大辽人使驿也,相对梁家珠子铺何,余皆卖时行纸画、花果铺席?。至浚仪桥之西,即开封府?。
其左藏库:官库名。宋沿唐制置。宋初只一库,贮蓄各地上缴的钱帛。太宗太平兴国二年(977)分为三库,分别是钱币、金银和匹帛。淳化三年(992)分置左、右藏,右纳左给,凡六库。次年废右藏,并入左藏库。元丰改制后,属太府寺。掌收受各地财赋收入,以供中央与地方经费开支,供给官吏及军兵俸禄赐予。左藏库原在大内,据宋人程俱《麟台故事》,徽宗“政和中,新作明堂于皇城之东隅,迁左藏库于天汉桥之东北”。